

逆跳表是采用逆跳方式運行的一種腕表,逆跳是指手表指針運行的一種方式,和傳統做圓周旋轉的指針不一樣,逆跳式的表針是走單程的,當指示刻度滿程后,指針會瞬間歸回刻度起點,進而重復新的過程。

逆跳表的特征:
從外觀上看,逆跳表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盤面上的扇形顯示區域,如逆跳日歷是將1 至31 數字以扇形接近180 度的展角分布開,除此之外還有逆跳周歷、逆跳月歷和逆跳月相(這個比較少見),就連時、分、秒等基礎顯示功能也可以通過逆跳來實現。
逆跳表的組件:
從逆跳表機芯內部方面來看,要想實現逆跳機構必須具備以下2個關鍵的組成部分:
1、逆跳凸輪
? ? ?這個零件在逆跳機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它逆跳功能就不可能實現。“承上”是指逆跳凸輪要與逆跳功能輪(如日歷輪或者是周歷輪)固定為一體,換日撥頭在換日輪的帶動下驅動功能輪,為逆跳機構提供動力。啟下是指逆跳凸輪得到了動力之后,將會啟動逆跳機構的核心部分——凸輪杠桿機構。杠桿隨著凸輪的轉動以設置好的回轉軸旋轉,并且在凸輪外緣的推動下逐步緩慢的抬起,凸輪的外緣曲線的特點是由最低點開始至最高點結束,那么與之相配合的杠桿也會由最低點升至最高點,最后完成一次滑落(逆跳)的過程。

2、逆跳扇形輪
第二個是逆跳扇形輪,此零件是前文提到的凸輪杠桿機構與齒輪的結合體,齒輪的形狀并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圓形,而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成為扇形,這也是逆跳機構的一個重要特征。逆跳扇形輪連接逆跳顯示輪,逆跳顯示輪上安裝逆跳指針;第三個是定位機構,它的作用是精確定位功能輪,使得與之相連接的逆跳凸輪位于設置好的位置上。第四個是輔助桿簧,此部分提供的是彈性勢能,以確保杠桿與凸輪之間緊密配合,進而保證了逆跳機構核心部分的可靠性。另外定位機構也需要桿簧提供的彈性壓力來幫助定位。
逆跳表的工作原理:
1、渦狀彈跳凸輪與回撥輪桿控制逆跳分針或秒針的渦狀彈跳凸輪順時鐘方向進行,而回撥輪桿向逆時針方向順齒輪前進。面盤上逆跳秒針或分針,向扇形刻度的底部進行。
2、時間完成后的齒輪脫落當彈跳凸輪行進到渦形狀的頂點,并且此時回撥輪桿走到齒輪的最底時,渦形彈跳凸輪將與回撥輪桿發生脫落狀況。此時面盤上逆跳秒針或分針已走到扇形刻度的底端。
3、逆跳動作的回彈脫落狀況發生后,回撥輪桿旁的游絲施反作用力將回撥輪桿及彈跳凸輪瞬間彈回原位。此時面盤上的逆跳秒針或分針都將歸到原點,再進行第一步驟的機械運作。
總之,關于逆跳的原理,記住一點就夠了,在逆跳表里面,最關鍵的地方在于一個彈跳凸輪。正是它的存在,才可以讓表盤上的各個指針瞬間歸位。
逆跳表的優點
? ?逆跳表出現在人們眼前的原因,并非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上“回到過去”的渴望。由于手表采用了逆跳的裝置,表盤的面積得以大幅縮小,這也為手表增加其他功能提供了空間——如果不采用逆跳的這種裝置,所有的指針就不得不做在一個轉軸上面,很多手表的尺寸會大幅增加,表盤的直徑甚至會比你的腕子還要大。而自從有了逆跳的這種設計之后,腕表的設計空間得到了極大的釋放。腕表設計師們就可以更好的在有限的空間設計發揮自己的藝術設計。

逆跳表的缺陷:
1、 逆跳表的內部撞擊次數很多,以此會產生金屬疲勞的問題。彈跳凸輪回彈的次數十分頻繁,在回彈的那一瞬間,應力集中過大,因此逆跳組件在反復運動下,金屬疲勞與故障的情形比起其它功能的機械結構更容易發生。這就像是一個小孩兒要想掰彎手中的一根鐵絲,并不需要花費多大的力氣,只需要在鐵絲的同一個地方反復掰幾下就可以了。
2、逆跳表回返也是需要時間的,這微不足道的時間長久累積下去,會造成誤差。你大概能想象到腕表當中的一根鐵絲掰彎了之后會對其他組件產生怎樣的影響不是產生耗損,就是發生形變,此時逆向跳秒部份的時間就會出現誤差,而大部分出現的情形多為延遲彈跳也就是慢秒。
當然了,這倆問題在鐘表大師們的眼中根本就是浮云。通過采用更加優異的金屬材質,降低撞擊的動能,可以很好的解決掉金屬疲勞的問題。而誤差則更簡單了瞬間回復的時間是確定的,那么只需要計算好每一次瞬間回復的時間,然后在設計當中加以修正就可以了。因此,大師心中真正關心的,是如何通過逆跳,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更多的華麗。
腕表采用優雅設計風格,采用黑色表盤搭配玫瑰金材質表殼,經典的古羅馬數字時間刻度,以小秒針中心點位置為中心向整個表盤放射的太陽紋,使整個表盤增加無限動感,30秒逆跳小表盤成為這款腕表另外一個亮點。